总结历史,把握未来 中国东欧中亚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年会)成功召开-k8凯发棋牌

||||
当前位置 >> k8凯发棋牌 >> 欧亚经济
总结历史,把握未来 中国东欧中亚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年会)成功召开
冯育民,王伟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0年第7期 2009年10月22日
    中国东欧中亚学会于1982年在上海建会,在目睹了10年来的苏东巨变和俄罗斯的风云
变幻、动荡不安与急剧变革后,与历史一起走向一个新世纪。
     2000年6月7日——6月9日中国东欧中亚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年会)在外交部关怀下,
在上届学会领导及本届新当选领导的精心筹备下,在全国同仁的热心支持下在北京圆满成功
召开。来自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总参二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
及全国高校等56家单位、8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第一天由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静杰主持,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陆南泉
同志向理事会做工作汇报,。之后,大会推举产生出第五届领导机构:名誉会长汪道涵先生;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先生当选为会长;副会长共七名:李静杰(常务副会
长),兰晓石,张文武,陆南泉,高凤仪,蔡武,詹永杰,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当选为
本届学会秘书长,同时,经过代表们的酝酿,还推选出38名常务理事。
     会议期间,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古昌同志在百忙之中前来做报告,对学会的工作作了肯定
和支持,对过去的成绩进行了充分表扬,特别强调今后要加强对中俄关系及东欧中亚地区的
研究,并勉励大家在新世纪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好的咨询和建议。
     前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本届学会顾问组组长、著名学者徐葵先生向·:大会代表介绍了学会的
发展情况和近年来学会的研究硕果,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党中央及江泽民主席对学会工作及部
分研究成果的关注和重视①。
     李静杰常务副会长对东欧中亚及俄罗斯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说明:首先,20世纪几
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地区或与这一地区相关;其次:这—地区的发展将对21世
纪的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再次,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对苏东
及当今俄罗斯的研究,将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理沦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和建议,俄罗斯今后的兴衰成败对中国也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最后,他还介绍了东欧中亚研
究所的研究重点:第一认真研究苏东剧变历史。这一研究实质是回答一个问题:掌权的共产党
如何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就是
没有真正弄清这些问题;第二,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民主化?社会主义的国家如何融入世界一
体化进程;第三,苏东及俄罗斯基本国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系统研究);第四,要对中国与这
一地区国家的关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为决策层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有价值的建议。
     与会代表还就学会的组织、协调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交流,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希望
通过学会多组织一些讨论会,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
     在为期2天的研讨中,主要讨论的议题是总结苏俄兴衰,点评转轨成败,展望中俄关系的
来来。与会者对俄罗斯的转轨,新总统普京就职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中俄关
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叶利钦时代的基本评价
     与会者认为,很难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描述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改革。苏联解体作为
20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同”叶利钦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动
荡与变革的时代。叶利钦时代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充满苦涩、困惑、混乱和贫困的时代。苏联
时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几乎是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瞬间都被摧毁,社会激烈分
化,政局极端动荡,似乎积累了70年的矛盾全部彻底一下子进发出来,叶利钦许诺给人民一
个自由民主的时代,事实上最大限度获得自由民主和财富的乃是少数利益集团,改革是以绝
大多数人民陷入赤贫、国力急剧衰落、民族尊严丧失、价值信念体系崩溃为代价的,这种改革
是值得深思的。
     在这一大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政体被彻底打碎,表面上是联邦制实际上单一制的政体
得以改变,实现了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转化,思想上继承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就提倡的多元化
和自由化,总统共和制无论是从宪法还是从实践中都得以确认,就现在来看,俄罗斯的政治
体制转轨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已经完成。
    2.对俄罗斯转轨的评价问题
     对俄罗斯转轨的基本评价,学术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基本否定,一种是基本肯定。
     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近十年来转轨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俄罗斯的转轨在各个方
面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其最大的失败。俄罗斯的转轨有一个全面的含义,它是指政治上层建
筑、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其核
心内容是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它和政治上由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化相呼应,它
的失败说明了转变后制度的不成熟,而且经济上的失败直接对政治造成了冲击,成为这十年
来动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休克疗法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就成的。首先,它不符合国情,大
方向是不正确的,经济私有化没有刺激企业生产,原有产业过时,无竞争力,而接连不断的
党派斗争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市场关系。如果一项改革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依然说它是方
向正确的,未免牵强。事实上俄罗斯在1996年大规模的私有化之后及现在的普京都在修正转
轨中的错误。照搬西方,把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移植到典型的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上去,就好比”把一块灼热的铁板焊接到一块干燥的朽木上去”一样,其结果可想而
知。其次,自由市场经济重视效率,忽视公平,快速完全市场化使广大人民失去了社会保障,
造成社会动荡,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既无效率也无公平,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财富急剧集中
到少数人手中,所谓休克疗法其实是少数寡头们对国家财产肆无忌惮地重新瓜分。再次,休
克疗法违反经济转轨规律,当时的经济条件是生产下降,商品短缺,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
规则极不完善,合理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这时候放开物价,无疑于给本来就失控的市场雪
上加霜。最后,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诸多对矛盾因素:短缺经济与放开政策,不健全的
外贸政策,财政赤字问题有增无减,雪崩似的企业转轨加剧了生产危机,各地区的经济联系
被破坏,频繁不断的政治斗争制约着改革,存在着盲目迷信市场的理论误区,居民生活水平
急剧下降,内需严重不足,巨额外债如一座大山始终压在近乎瘫痪的经济躯体上。
     持基本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俄罗斯的改革目前尚未见成效,因而简单彻底地予以否定,
未免有些偏颇。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我们应对错误的改革政策(如休克疗法)予以彻底的否
定,然而,对俄罗斯选择的市场经济体制应予以肯定。叶利钦之所以能执政8年,在激烈动荡、
变化莫测的政治漩涡中以孱弱之躯牢牢把握住主流,就是因为他改革的方向是符合历史发展
方向的,是进步的。俄罗斯永远都不会回到过去,在这大动荡的8年,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被摧毁,在体制破坏的同时虽然伴随的是社会生产的极大破坏,但这8年所建立的新的民主
政治的框架为今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休克疗法的失败不全是这一疗法自身的
失败,它更多地受到俄罗斯传统的经济条件和政策失误的影响。虽然私有化带来了破坏,但它
也为生产力自由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对于转轨的评价要有历史性、未来性,现在就盖棺定论,为时尚早,要看到传统的斯大林
模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巩固起来,即使用同样时间摧毁它也不算久,应当放眼未来,让历
史作定论。
     看转轨的成功收益与投资比不能简单地以经济论,要综合评价。它是一种社会转轨。经济
下降是一种付出和成本,但成本过大说明其经济改革有误。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要一分为二地
看:一是看它创造了多少生产力,二是看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例如,
斯大林模式创造了很高的生产力,但它为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很小的空间,根据这种高度
集中体制的功效递减规律,这种制度可以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这是前苏联体制内的改革走向
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这种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严重破坏、过量投入、粗放经营、扼制创新和侵
犯公众利益为代价的。
     对于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问题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看法。转轨的成本与收益
的判断,除了生产力标准以外,应该还有社会效果、制度的潜力和转轨有无必然性等标准问题。
在生产力标准上应从更深一层次来看:即使是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要看到,生产力发
展所带来的财富是使少数利益集团受益还是使广大民众受益?资本主义同样创造了史无前例
的生产力,但这种制度并非我们所求。中国也打碎了计划经济,但中国的生产力迅速提升,这
和俄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样中国在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证社会公正和人民群众利益在
当今的现实下尤显得重要。要看到生产力发展的受益方是有利于何种利益集团?富了,谁富了?
就俄罗斯来说改革的最大受益方是少数资产阶级集团,社会大众的利益则受到了最大损害。这
说明俄罗斯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不一致,资产阶级的利益往往在国家利益之上,俄罗
斯的资产阶级和国家利益之间还有一个磨合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
很成熟,资产阶级和国家利益基本吻合。而一个阶级的成熟度和它的历史是成正比的。俄罗斯
资产阶级的成熟不可能单靠出现一个普京就能解决,这是整个阶级的成熟问题。
    3.对普京政策的基本评价
     普京上台之后实行了一种更加务实和中间的政策,激进的改革造成的苦果至今仍未消
除,左派的政策无论从历史、日益衰退的实力和社会基础上来看,都没有实现的可能,况且叶
利钦执政把对左派极力的压制、把防止以俄共为代表的左派力量的东山再起作为自己的毕生
目标。
     从政治上来说,普京毫不讳言自己是国家主义者。从他个人的性格和工作经历来看,他
长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立场坚定,他是叶利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经历了叶利钦时代俄罗
斯的急剧衰落和国家民族的蒙羞,他既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又是改革推进者,不保守,
车臣战争给他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安全部门的背景使他有能力摆脱寡头的阴影,权力的顺利
交接和民众的支持使他不受地方势力的控制。事实证明,他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对地方的控
制权,树立了中央的权威,设立七个联邦区,配置总统全权代表,集中央地方权力于一身,在
短期内迅速确立了其命令通行全国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令人瞩目的是,七名全权代表中
有五人曾担任过安全部门和军队的高级官员。普京本人如是说:“放松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将会
影响几代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叶利钦是以民主旗手起家,8年的改革也是以追求完全
西方式的民主为终极目标,而普京此举是否是历史的回归?是否为了顺应民众的强国心理在帝
国情绪的驱使下使俄罗斯重新回到集权的时代?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俄罗斯民众会
牺牲多少民主的权利?俄罗斯在大动荡10年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否同样会在权力再度集中
的进程中付之东流,从而最终丧失走民主发展道路的历史机遇?俄罗斯局势历来风波迭起,其
何去何从,还要我们拭目以待。
     可以说普京当选前可利用的资源很少,车臣战争是其惟一的一张王牌,然而车臣的流寇
亡匪至今也未完全消灭。普京当选后所依重的也就是安全和警察部门。普京的集权行动虽然
没有碰到太多的障碍,但在杜马和地方上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反对者提出了如下理由:破
坏联邦制,破坏民主,限制上院,限制削弱地方权力,将使国家统一遭到破坏。如果说叶利钦
时代是以上院制约下院的话,那么在1999年的议会大选中支持普京的”团结”联盟一举获得
了23.32%的选票,这和俄共选票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团,在国家杜马中
首次出现了左中联合,左、中、右三大政党影响政局的局面,这样就出现了普京可以以下院制
约上院的局面,而且最近有关上院改革的两个方案的通过将可能会使俄议会向实质上的一院
制接轨。
     在经济上,普京强调走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之路,即不盲目信奉西方自由主义,也不推行
苏联共产主义,而是走”第三条道路”。同时,把创造优良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和建立社会保障
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俄罗斯联邦2010年战略》(草案)中指出:“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
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社会政策领
域,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
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在具体措施上,政府吸取了休克疗法的教训,不再搞突变,
而是抓经济发展规划,对消费品产业进行扶植,发展中小企业,实现投资的振兴,在外来投
资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本国军工企业优势来建立基金,把发展军工综合体作为经济振兴的有
效方法。
     在外交上,俄将全力保障国家安全,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努力促
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稳定、公正的国际新秩序。从普京任总统后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可以看出一
条清晰的脉络:加强与欧美合作是其重点,保持在亚太的影响力,加强对独联体的亲和力。俄
杜马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合作姿态批准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
约,使在与美国的裁军外交上获得主动权,以”渗透”的方式、合作的态姿打出了一系列漂亮
的”欧洲牌”:提出”加入北约”,”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和欧洲共享导弹防御技术”。在灵活
和务实的同时其外交政策也不失强硬:如在车臣问题上绝不允许西方插手,对南方的伊斯兰
激进势力采取强硬措施并区别对待:对极端势力严厉警告直至打击,对温和势力则进行拉
拢;和中国接近并采取合作姿态,以牵制美国,在中亚地区稳住阵脚维护稳定,对日本频送
秋波不采取大的动作。今年普京外交活动频繁,一方面显示了他对国内局势的自信和强有力
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积极为国家发展寻求有利外部条件,寻求政治、经济合作关系的
积极姿态。
     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普京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一,如何有效快速解决经济问题,这
是他稳定的基石;其二,如何把握和平衡身边的军事安全部门、经济自由派、总统身边的人及
寡头这三种力量;其三,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四,车臣问题仍是俄罗斯的一块永久
的心病。
    4.对中俄关系的预测和建议
     在中俄关系上也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从历史和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对中俄关系持低调
态度,另一种从世界格局和中俄现状出发对中俄关系持乐观态度。
     持低调意见的认为,两个国家只有在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不会有根本
的冲突,而中俄两国则不具备实质性的共同语言。一般认为,1954——1958的赫鲁晓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是中俄关系相对友好和稳定时期,但这两个时期都有特定的背景,
都有世界格局的制衡和国家利益相互需要的因素,这是友好能维持但经常被打断的原因。中
苏(俄继承了其主体)曾有过相同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但两国关系最恶化和最友好的时期恰恰
在这一时期内。现在的俄国对苏联这一历史时期持全盘否定态度。普京上台后,其外交政策有
重大变化。首先是中俄关系不能建立在牺牲与西方的关系上;其次,不能不看到俄国国内一直
就存在有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尤其在远东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威胁论论调更是甚嚣尘
上,去年俄国也发生了纪念珍宝岛事件的活动,日里诺夫斯基在远东发表了大量反华言论;
再次,普京最近的欧洲外交和有关nml)的讲话虽然是和美国斗争的一种策略,但不排除在
这一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事情上俄国为了自己当前的利益和欧美背着中国做交易的可能性,
我们对这一点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和相应措施,不能放松警惕。    ,
     此外,中国和俄国在国际关系上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还要清醒地看到,对于俄罗斯来说,俄中关系的前提是西方优先,中国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但
西方优先并非意味着俄罗斯要压制中国,而是俄出于自身考虑。我们要十分珍惜中俄关系,在
台海局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或是美国在nmd上一意孤行的话,这一点就看得更加明显。基
于这个大前提和大战略,中国对俄的外交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安全,
维护民族利益。   
     从世界格局角度出发,也可以看出中俄关系发展前景乐观:首先,俄发展与西方关系并
非是意识形态的接近或是统一,从彼得大帝,叶卡捷林娜到叶利钦俄国素来就有欧洲情结,
但从俄国历史上来看,它始终就没有真正融入欧洲民主社会,俄美高层的接触频繁,普京对
欧洲的高度关注,恰恰说明了其矛盾已到了威胁双方国家安全,到了非要解决不可的地步。其
次,普京在处理对欧美关系上表现了比叶利钦更灵活的方法,实质上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重心
并未改变,俄深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不可能把俄罗斯看作真正的战略同盟,而是始终心
存戒心。俄罗斯在经历了叶利钦时代的亲西方外交的失败以及科索沃事件的耻辱后,对美国
的不信任感有增无减。从长远来看,美国仍在把俄作为潜在的最大敌人,这使得俄罗斯加入民
主俱乐部的梦想终成泡影,认识到与美国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如果说,叶利钦时代的俄罗
斯还有可能成为欧洲民主国家的一员,欧洲有彻底的解除边界安全和俄的中程导弹威胁的
话,那么科索沃战争彻底粉碎了这种可能。同时美国也为自己树立了更长远的敌人,换句话来
说,从深层意义上讲,从眼前利益和冷战思维的角度出发,美国把潜在的朋友变成了真正的
敌人,美国失去了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失去了民主改革之后的俄罗斯的第二代人,美国在
和平演变胜利的狂喜中又大大打了折扣。科索沃战争不失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失误。操之过急
总会在不适当的时候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同样,科索沃战争也更加长期地使中国对美国
保持高度警惕,在两国本来就不和谐的关系上再次留下了一个永远都不会消失的阴影。中国
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意识不到这点,迟早会有损失的。想做全球主人的美国应该从战略
上看得更长远一些。
     最后,普京在与西方的斡旋中,尤其是在美中俄的三角关系的斡旋中,离不开中国这张
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局势,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和优势,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
用,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简言之,中国需要冷静对待冷静的普京。
    5.对中亚局势的基本评价
     中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的西北边界安全和稳定。从历史来看,10年来,中亚和中国关系
的主流是好的。在安全问题上中亚内部有游兵散勇,外部有塔利班政府,虽然伊斯兰宗教势力
对现实构成了威胁,但中亚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由世俗国家变为宗教国家。独立后的中亚各国
一般也不把伊斯兰教看作国家意识形态,而把符合本国特色的历史传统作为本国意识形态。
这一地区也逐渐成为美俄角逐的场所,但未来10年内美国不会代替俄而成为其主导力量。在
经历了前几年盲目崇拜西方之后,在更多的商业合作纠纷中,中亚人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和
西方说的不是一种语言。
     中国对中亚外交也表现了很大的重视,积极发展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建立了五国元首定期
会晤机制,有重点地与三个接壤国家进行接触。但是中国在处理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一定要
考虑俄罗斯的态度和利益,把握好“度”,同时也要处理好与迫切要进入中亚的美国等国家的
关系,不要做无谓相争的事情。
①江泽民主席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曾经建议党政干部要读三本书,其中有两本是关于苏联问题的:第—本是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共五册八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另一本是前苏联科学院美加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著《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张达楠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