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庆先生1999年主编出版的《中亚五国概论》,成为苏联解体后的拓荒之作、经典之作,填补了中亚学科的学术空白。15年过去了,赵先生根据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发展变化,又精心撰写了30余万字的《中亚五国新论》[1]。这两部著作作为姊妹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堪称“认识和了解中亚五国的简明百科全书”。
一
当代中亚学科建设伴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应运而生。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和中国对中亚地区的重视,助推了学科的快速建立和发展。赵常庆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近30年研究苏联的深厚积淀,在相当高的起点上开始了他的中亚研究。中亚国家独立23年来,各国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形势和中亚地区形势也不能与独立前同日而语,这些都引起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亚在苏联时期相对封闭,与外部世界隔绝,充满神秘感。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亚研究兴趣倍增,研究机构也逐渐多起来。
赵先生始终对中亚满怀热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感。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开始关注位于中亚的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正是在这个时期赵先生开始中亚问题研究,其重点是苏联民族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继续从事对独立后中亚国家的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国内较早开展当代中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中亚研究室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研究后苏联空间社会状况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赵先生被任命为该研究室首任主任。中亚研究室成立初期,可谓百废待兴,遇到很多困难。赵先生谦为人师,勤以治学,默默耕耘,成为中国中亚学术界的奠基人和领军者。
中亚国家独立23年了,此间世界和中亚地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亚地区和有关国家相继出现了很多热点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与中亚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的中亚研究也在升温。该书是在国内已有多部关于中亚问题专著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共八章,对中亚的一些重大问题多有涉及。其与以往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该书为独著,一些阐述多为作者独到的研究体会,能充分反映作者的观点;第二,时间跨度较大,涉及问题较多;第三,该书材料扎实,注重观点表达,努力贴近现实和服务社会;第四,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中亚地区独立后发展变化的看法,既阐述了中亚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具有共性的问题,也对个别国家的典型个案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中亚五国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对事实的描述,理论分析不够;作者在审慎选用材料的基础上,着重对中亚国家重大问题的论述,特别是批驳西方一些学者不正确的说法,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学者的立场,对当代中亚研究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赵常庆先生著述颇丰,独撰、主编和参与写作的中亚著作包括《中亚五国概论》《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卷》《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哈萨克斯坦》《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析论》等。此外,赵先生撰写的3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他对各个时期中亚国家发展变化的看法。有人建议他从这些论文和研究报告中挑选一部分结集出版,但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赵常庆先生另起炉灶,以过去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为基础,成此专著。
由于健康原因,赵常庆先生一度悲观地认为,这可能是他最后一部专著了。虽然赵先生热爱这项投入毕生精力的研究工作,但不到01的视力使他力不从心,不宜再做更多的事情。他的夫人张银联,不仅是生活的伴侣,在多年工作中给予的支持也是巨大的。每每谈起,他对夫人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二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成为国际社会的独立主权国家。中亚地区因其战略地位重要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日益成为大国的角逐场。由于中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其中有三个国家同中国有共同边界,在中亚地区的任何利益争夺都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并研究这一地区的发展变化,自然成了赵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活动内容。众所周知,地缘政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宏观大视野下通过地理空间的控制,谋取主导地位或国际关系主导权;二是在中期战略目标下通过建立地区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战略缓冲带等,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政治环境;三是在国家利益层面通过对资源、贸易、市场、领土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来强化国家政治权力,获取国家利益。中亚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从苏联脱胎而来的历史特殊性,在国家交往中,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基本上是靠权力相对集中的强人政治。作者认为,苏联解体前,国际社会对中亚地区了解不多,插手这一地区更无从谈起。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放松了对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控制,才使国际社会对这一地区逐步有所了解,一些国家开始从经济入手,有限度地介入这一地区。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开始独立治国的进程,陆续同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欧洲大国、土耳其等国面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也迅速接纳了中亚国家,短时间内相继同中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应当说,大国在中亚的博弈,基本上是从苏联解体以后开始的。大国之所以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中亚,既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有关,也同中亚国家实行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意愿密切相关。正如作者所说:“中亚国家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并非像棋子一样完全被动地任大国摆布……大国博弈中亚并非毫无阻力、毫无区别、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
中亚五国位于中亚腹地,没有出海口,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这些中亚国家十分珍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往往表现得十分敏感。因此,实行全方位的平衡外交政策,对这些国家尤为重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多次强调“外交工作要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为实现对外战略的目标服务。”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战略目标是: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周边安全带,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曾说过:“在优先考虑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应全面考虑彼此的利益。我们独立的国家不打算加入任何一个大国的势力,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也不是为了重新从属于哪个国家。”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还专门就中亚国家在对外交往中时而表现出的小国心态进行了论述。虽然这些论述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但仍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指出:“在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有一个国家是无法绕开的,这就是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皆毗邻的世界大国俄罗斯。”可以说,迄今为止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和其他欧盟成员国在内,都无法超过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俄罗斯因素”是影响中亚国家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因素。首先,俄罗斯同中亚国家有二三百年生活在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仅苏联时期就长达近70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中亚国家虽然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但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人权观和民主观。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中亚国家都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于2012年退出)的成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每年都要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并通过大量相关文件。尽管这些文件并不能完全落实,但完整的组织架构和会议机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通常把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看做是一个由俄罗斯领衔的国家集团,而俄罗斯也一贯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传统战略空间。其次,苏联的经济遗产,如铁路、公路、电信和油气管线也把俄罗斯同中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管理方式相近、技术标准统一,这是俄罗斯企业进入中亚国家的优势。具有相对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的俄罗斯一直是经济孱弱的中亚国家依靠的对象和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伙伴。哈萨克斯坦是2010年由俄罗斯等国组成的关税同盟成员,中亚其他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准备加入。再者,在军事安全合作方面,在原苏联军队基础上组建的中亚国家军队,与俄罗斯军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亚国家军队中的高中级军官大部分毕业于苏联或俄罗斯的军事院校,军事装备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中亚国家将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器库视为自己的保护伞,俄罗斯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由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的中亚快速反应部队由哈、吉、塔等国组成,是维护中亚稳定、抵御“三股势力”和外来军事威胁的重要军事力量。除此以外,俄罗斯文化、教育、媒体、语言在中亚的影响无处不在,尽管中亚国家在独立以后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去俄语化”政策。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正如作者尖锐指出的那样:“俄罗斯在中亚也存在不及他国的短板。这是指历史积怨、经济实力不足和挥之不去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中亚国家虽然能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将其视为第一k8凯发棋牌的合作伙伴,但却不愿意与俄罗斯重新组成一个国家。它们奉行‘全方位外交战略’,而非单靠俄罗斯就是明显的例证。”
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使用的“俄罗斯因素”,从全球角度看,多具有中性或贬义。“因为在国际政治领域,俄罗斯经常位于西方主张的对立面,是西方设想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和解决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难于逾越的一关。不过,就中亚事务而言,西方所说的‘俄罗斯因素’通常具有贬义,因为俄罗斯是西方推行中亚战略的巨大障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的中亚战略主要体现在安全、能源和“民主”改造上。西方国家趁中亚国家刚刚独立,就开始介入中亚能源领域,并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收购了哈萨克斯坦不少有开发潜力的地块。在安全方面,西方通过援助中亚国家的安全和军事部门施加影响,并以“反恐”为名,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在后苏联空间初步有了立足之地。在“民主”改造方面,西方通过推行其价值观,培养亲西方人士,甚至策动“颜色革命”,企图使中亚国家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将它们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瓦解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掌控中亚,把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国家视为自己的核心利益。
与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不谋求在中亚的主导权,追求的利益是有限度的。中国通过促进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来保障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通过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通过国际事务的相互支持形成真正的朋友伙伴关系。中国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作者认为,中俄两国有利益契合点:第一,中俄两国都希望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中俄两国和中亚国家都深受“三股势力”、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之害,与相距遥远的美欧国家战略意图不同。第二,在所谓的人权、民主以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求,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彼此能协调立场,相互策应。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主张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中国同俄罗斯、中亚国家搭建了合作、沟通的平台。第三,经济合作也有契合点。当然,也不应否认,中俄两国在中亚也存在利益不同点。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中国廉价商品大量进入中亚市场,引起俄罗斯的不安。从地缘政治的战略层面看,中俄两国的战略利益相近,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与俄罗斯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方面有着相近的立场,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有相近的诉求,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积极力量。
作者还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众所周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59.4亿美元。459.4亿美元虽然数目不算大,但增长达100倍,速度惊人,涉及油气、电力等战略领域。作者把这种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概括为“彼此需要、有利条件、官方推动、互利共赢”。在作者看来,所谓“彼此需要”是指,中国与中亚国家对发展彼此经济关系存在需求。这种相互需求,促进了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所谓“有利条件”是指中国与中亚国家结成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政治关系为经济贸易合作创造了重要的前提,也使中国企业在中亚投资大项目有了信心和安全保证。所谓“官方推动”是指中国和中亚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经济关系,从建交伊始就把经济合作作为构建和发展彼此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至于“互利共赢”,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g20峰会讲话中曾指出:“各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实现利益共赢的发展。”习主席的这段讲话就是对“互益共赢”的最好诠释。
三
赵常庆先生的《中亚五国新论》是他潜心研究中亚五国独立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精心之作。迥然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之处在于,作者在占有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侧重于对策研究,见解独到,有突破,有创新;作者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没有深奥的理论,易读,易懂。唯一令人感到不足的是,个别论述语言不够精炼,某些段落略显重复。然而,瑕不掩瑜。这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述精当的好书,值得一读。
注释:
[1]昆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责任编辑向祖文)
k8凯发棋牌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