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2008-k8凯发棋牌

潘志平 来源:2010-04-0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新疆社会科学院 中亚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文章分析的是 2008- 2009 年中亚地缘政治情势。其中既有美俄的“大博弈”,欧洲、印度、日本不同程度的参与,还有地区国家间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小博弈”,以及大小“博弈”的相互交织,呈现出扑朔迷离、缤纷多彩的景观。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在 2009 年有突破,土库曼斯坦经新疆进入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开通,将改变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关键词: 中亚地缘政治;中亚战略;中亚能源;分析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9245(2010)02- 0027- 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志平(1945-),男,江苏南京人,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亚地缘政治研究。

  文本所定义的“中亚”是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前几年困扰地区的“颜色革命”渐行渐远,2008-2009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加之毗连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危机愈演愈烈,中亚的地缘政治面貌随之改变。

一、美俄的新一轮“博弈”

  2008-2009 年,对这一地区发生重大影响的俄罗斯和美国都相继更换了总统,普京虽不再是总统,但在普京—梅德维杰夫体制下,俄罗斯的政治连续性与经两党更换而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大不一样,对中亚的影响也不大一样。俄罗斯一向视包括中亚在内的独联体区域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视美国为与之“博弈”的主要对手。奥巴马执政以来,美俄在这一区域“博弈”焦点在玛纳斯基地和东欧反导系统两个问题上。

  (一)玛纳斯基地“肥皂剧”[1]

  “9·11”后,美军以“反恐”为名进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并在玛纳斯国际机场建有空军基地。毫无疑 问,这是得到普京默许的,但普京很快就后悔了。在俄罗斯的压力下, 吉尔吉斯斯坦几乎年年都向美国提出“走人”的要求,但每次美国高官来此转了一圈,并给予吉尔吉斯斯坦某些经济上的好处后就不了了之,这已被认为是演烂了的“肥皂剧”。

  2009 年 2 月 3 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在莫斯科宣布将关闭美军在玛纳斯机场的空军基地。俄罗斯为此买单,许诺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 20多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随后,吉尔吉斯斯坦议会 2 月 19 日以几乎全票通过政府提交的关于废除美军租用玛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要求美军在 8 月 18 日之前全部撤离基地。此次,让美军走人之事又闹得沸沸扬扬。早在 2 月份,俄罗斯媒体就以题为“我们被玛纳斯基地绑架了”的文章说:“有关玛纳斯基地一事越来越像是肥皂剧……如果比什凯克拿了莫斯科的钱,又在华盛顿同意加价,又改变关闭基地的主意,情况会怎么样呢?”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谢尔盖·罗戈夫说:“真正的好戏还没开始”。2009 年 6 月初的三条新闻引人注目:奥巴马通过外交渠道向巴基耶夫转交了信件;二是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向巴基耶夫转交了一封私人信件,希望吉方继续留美进驻玛纳斯空军基地;三是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萨尔巴耶夫对媒体说,吉尔吉斯斯坦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的决定不会改变,但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一样,愿意参与向阿富汗过境运输非军事物资的行动。

  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2009 年 6 月 19 日,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宣布,吉尔吉斯斯坦已同美国达成一条协议,允许美国通过其领土向驻阿富汗的北约军队运送非军事物资。几天后,6 月 24 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又以几乎全票通过批准吉美关于允许美国继续使用玛纳斯机场运送非军事物资的协议。

  俄罗斯不高兴但也有言难诉,因为,此前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甚至俄罗斯都相继允许美国通过其领土向阿富汗北约部队运送非军事物资。若有质疑,巴基耶夫完全可以说:你俄罗斯可以如此,我就为什么不可以如此?当然俄罗斯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姿态”,而巴基耶夫却实实在在地干了,钻的就是这个空子,左右逢源,让你无可奈何。因此,俄罗斯官方正式反映是低调的,表示吉尔吉斯斯坦拥有达成这种协议的“主权”。但俄罗斯外交部某消息人士透露:“保留基地的消息对我们而言是极不愉快的意外,没料到会中如此圈套”。而俄罗斯媒体则认为,基地变成过境中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换汤不换药”,是有些道理, 军事基地与过境运输中心,只是换了块招牌而已,之间并无明显差别。五角大楼仍对其工作享有绝对自主权。原基地所有设施皆归中心管辖,货物无需报关,吉方无从知晓美军通过玛纳斯运输的究竟是民用还是军用物资。但认真考究,“过境运输中心”与纯粹的空军基地毕竟不是一回事。比如说,空军基地可以进驻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而在过境的非军事物资运输中心部署这类进攻性武装,就离谱了。再比如,媒体曾报道:美军在甘西基地安装了能监听监控广播电视和电话、截收传真信号及电子邮件的“多频道、多功能无线电电子情报搜集系统”,主要是从事针对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间谍活动。对美军来说,该监听中心的意义要远大于玛纳斯军用机场;美国还试图在玛纳斯机场部署可以侦察中国核力量和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拜努阿尔发射场的远程预警机(awacs)。虽然美国官方对上述报道予以坚决否认,但这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以前可以这样做,而以后如果这样做,则完全是非法的。

  玛纳斯由“基地”变成“转运中心”,俄罗斯吃了哑巴亏,当然不甘心,它很快做出回应:2009 年 8 月1 日俄吉总统签署了准备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再建一个军事基地,但还未确定俄基地是建在奥什还是巴特肯州。

  美国官方对此未作出明确反应。但美智库人物斯塔尔认为,俄罗斯作出了完全不必要的军事开支,这只能招来对莫斯科的敌意。俄在吉建新军事基地目的有四:加强对吉的控制;试图包围乌兹别克斯坦的政策;遏制前不久塔吉克斯坦露出的“独立”苗头;建立未来俄罗斯图谋阿富汗的前哨站。卡特勒指出,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安抚俄罗斯,同意建立第二块俄基地,这更多是一种象征,而非实际存在。马克·卡茨说,俄罗斯在吉的第二块基地可能与 中亚水资源紧张有直接关系。它将使吉尔吉斯斯坦向乌兹别克斯坦开出更高的价码或限制向乌兹别克斯坦供水,而不用担心遭到它的报复[2]。

  乌兹别克斯坦官方对军事基地表示坚决反对。这既出乎意料又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此前吉尔吉斯斯坦驻俄大使阿塔古洛夫曾直言不讳地说:“乌兹别克斯坦是万恶之源。我们希望能将军事基地建在边界附近”[3]。其实,可解释的可能有很多。卡里莫夫同几乎所有邻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为了争夺中亚最宝贵的水资源——阿姆河和锡尔河,塔什干同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产生纠纷。因此,乌兹别克斯坦不希望莫斯科和比什凯克的关系过于密切。另一说法是,2005 年卡里莫夫曾将美国驻军驱逐出境,如今不排除他认为该把美国佬再召回来的可能性。若真如此,那位塔什干高级官员的话就是为类似决定在进行铺垫[4]。

  (二)东欧反导系统

  布什执政八年间, 从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到高调坚持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 表现出对俄罗斯的强硬挤压态势, 美俄在欧亚大陆的“博弈”致使两国关系经常处于紧张态势。特别是 2008 年格俄冲突中,美俄对峙,以致有爆发“新冷战”的惊呼声。 奥巴马主政后意识到:美国除了希望尽快了结伊拉克和阿 富汗的战事外,还得处理十分棘手的“伊核”危机,而这些都需要与俄罗斯调整关系。暂停东欧反导系统的部署可能是个比较好的切入点。2009 年 3 月,奥巴马透露他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了一封不那么保密的信“,谈论所有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如果莫斯科帮着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华盛顿将放缓甚或放弃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轰动。有代表性的评论是“:这一提议很好。

  值得一试——但注定会失败。因为这种‘交换’无异于用美国的一个小卒来换取俄罗斯的皇后。”[5]

  曾经有人怀疑过该决定通过的可能性,但它还 是出炉了。2009 年 9 月 17 日,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纽约前夕,美国表示将推迟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这一决定引发了政界、外交界、专家圈以及民众的热议。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认为:“该计划表明奥巴马放弃幻想回到现实,是正确决定,但采取的方式错误,宣布这一计划的时机选在了苏联入侵波兰 70 周年的时候,这体现出拙劣拼凑的外交。仅仅依据俄罗斯人的喜好推行一项糟糕的政策。这对美国的战略而言是不明智的。”[6]而另一种意见是:奥巴马政府修改其反导立场并非讨好俄罗斯,其目的是打造一种更完善的反导体系。在奥巴马做出此番决定的背后,是美国的中东军力重点有意识地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此事最本质之处或许在于,俄可能冻结在边境附近部署拦截导弹及雷达系统,从而为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创造良好氛围。美国此举也说明西方面对的威胁是神权政治和恐怖主义,而非俄罗斯[7]。

  近两年,特别是奥巴马主政以来,美国与俄罗斯在东欧中亚“博弈”中不占上风。低调守住玛纳斯基地和冻结反导体系,都表明,美国对俄罗斯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处于守势。关于这一点, 美国分析家认为:美国在中亚地区“大博弈”中处劣势的根源是中亚国家忌惮俄罗斯,据说:“由于中亚共和国领导人都是在苏联式环境中成长的政治家,其最效忠的还是俄罗斯。当前危机下,中亚国家不敢对俄说‘不’,故俄巧妙地把当前危机视为扩大其对中亚影响力的杠杆”[8]。目前俄方主动出击,并略占上风,由此它信心充足,用其学者的话来说:“俄罗斯在中亚的主要优势在于,无论在精英层还是普通老百姓当中,都有不少真挚的朋友;而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则主要是商业上的”[9]。

  最近的两年,美俄都相继进行了新的一轮“总统选举”。俄罗斯完成了由普京到“普梅”体制的过渡,虽然外界不断有说“普梅”不协调的推测或传言,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大体是连续的。而美国却经历了布什到奥巴马的过渡,“小布什主义”与正在成形的“奥巴马学说”,明显表现出美国外交大政的较大调整。因此,美俄“博弈”呈现出新的态势,并不奇怪[10]。

  作者认为,美俄在这一区域的“博弈”还将持续下去,但大体平衡在可控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不会出现严重对峙或“一边倒”的情况。

二、欧盟、北约的中亚新战略

  欧洲与中亚领土不接壤,也是最近几年出于能源的需求才对中亚产生兴趣,另外,出于愈来愈“道德”的使命,开始关心起中亚的人权问题,它对中亚 的影响主要借助于北约和欧盟。

  (一)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

  如前所述,北约本是冷战时代与华约对峙的产物。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非但没有解散,反而走向扩张,中亚地区虽与欧洲不接壤,但北约很快将中亚国家相继纳入“和平伙伴计划国”,并不时地在中亚进行维和演习,只是这种演习的规模很小和影响也极其有限。2003 年起,北约部队开始执行阿富汗的军事任务,其后勤补给还得借助美军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所设的军事基地。2005 年“安集延事件”后,美军在乌兹别克斯 坦的汗阿巴德机场的军事基地被乌兹别克斯坦勒令关闭。后随着欧盟解除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制裁,2008 年 3 月乌兹别克斯坦允许北约经过其领土转运军事物资。最初传出的消息是美军重返汗阿巴德空军基地,引起俄罗斯方面的不满。相关方面很快做了澄清:乌兹别克斯坦仅仅是为北约提供铁尔梅兹基地,运输工具只能是德国空军的飞机。实际上,近年来,欧盟和北约军事与对外政策一体化加速,范围已延伸到政治、安全和外交事务。虽然北约、欧盟、美国三大主角偶尔会发生争论,但在战略问题上却始终团结一致。北约期望形成“以西方为核心, 包揽联合国所有职能的全球联盟”,而美是北约的中心,当然北约要听命于美国。但乌兹别克斯坦宁愿将北约和美国分得清清楚楚,以回避“美军重返”这一敏感问题。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2008 年 11 月哈萨克斯坦议会批准驻阿富汗北约联军将阿拉木图机场作为备用机场。但官方资料显示:在北约飞机在阿富汗开展反恐行动期间,它们曾 45 次在阿拉木图机场紧急降落。有专家质疑“:这看起来有些奇怪。因为前苏联共和国靠近阿富汗的机场有好几个:比什凯克、杜尚别、铁尔梅兹、马雷,而且北约国家也在使用它们。如果绕过中国的边界飞到阿拉木图,需要两、三个小时。这种所谓的‘紧急’飞行未免也太浪费资源了吧?”[11]无论如何,哈萨克斯坦方面还是不愿与北约走得太近,2009 年 4 月 20 日宣布退出北约计划在格鲁吉亚境内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欧盟中亚事务代表处官员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承认:欧盟与中亚的关系向来较弱,它的中亚战略模糊不定、立场不清楚。虽然中亚不是欧盟的邻居,欧盟还是通过了以人权和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中亚的战略。欧盟认真考虑了为什么要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关系的问题,当然也关注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容,特别是它是否接受伊朗为正式成员国的问题[12]。

  欧盟委员会于 1995 年通过题为《欧盟对中亚国家战略》的报告,但是相关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条款长期没有实质性落实。2007 年 6 月 20 日在卢森堡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结束后,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表示,“中亚是欧盟全球战略中的一个“盲点”[13]。欧盟外长会议随后通过了其第一个“进军”中亚的战略决定。2007 年 6 月 22 日,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努力下,欧盟推出新版的中亚战略文件,定位于能源、安全、民主价值观,着力点是:人权、民主、教育、经贸、能源和交通合作、文化对话等。联系渠道是欧盟中亚事务特别代表、欧盟驻中亚代表团和欧盟成员国驻中亚国家使馆。欧盟还通过欧安会、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对中亚施加影响[14]。欧盟推动新中亚战略的动力在于依靠中亚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但欧洲进军中亚遭遇到如何处理推行其民主价值观、人权与推进能源合作的关系的问题。2005 年,欧盟宣布对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实施制裁,乌兹别克斯坦实际上被排除在战略之外。显而易见,缺少乌兹别克斯坦的参与,计划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

  欧盟在中亚地位无法达到它与其他地区所维 持的密切程度。在“大博弈”争夺核心的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相对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力,欧盟则较为低调[15]。然而,2008 年 5 月,波兰和瑞典外交部长在欧盟外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一份描绘了与欧盟东方邻国发展地区伙伴关系的路线图。波兰外长表示波兰曾为加速共产主义的衰落和欧洲的统一而感到骄傲。提议得到了热烈回应——欧盟委员会受命对“东方伙伴关系”构想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并拟将在 2009 年 6 月的欧盟峰会上提出,但由于格俄战事而搁浅。2008 年 9 月 1 日,欧洲委员会紧急会议上,通过了有关加快筹备该计划的决议。

  2009 年 5 月 7 日,欧盟 27 6 布拉格峰会上正式启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六个原苏联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与欧洲靠拢,并在未来实现与欧盟的一体化,但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和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拒不参会。沃罗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质疑道“:这类似于某个新型的独联体。为何我们还要建立另一个由欧盟控制的独联体呢?这似乎是要对俄罗斯形成包围圈”。俄罗斯方面对欧盟这个计划十分反感,认为,“东方伙伴关系”是欧盟为在原苏联地区扩大影响力而推行的最具野心和进攻性 的一项计划[16]。从成员组成看“,东方伙伴关系”更像是“反俄”的“古阿姆”,而非独联体[17]。

  欧安组织,全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其前身“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简称“欧安会”),成立于冷战时代的 1975 年,当年的苏联是其重要成员。苏联解体后,“欧安会”顺理成章地接纳了中亚国家。“欧安会”1995 年更名“欧安组织”,中亚国家也成为这个拥有几十个国家的国际安全组织的成员国。2005 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前后,“欧安组织”非常活跃,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和影响。“欧安组织”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为减少对抗而建立的对话合作渠道,当时就有美国—西欧国家和苏联两大块。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欧安组织”内部形成了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为一方,以其他成员国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由于双方在涉及“欧安组织”的行为规则、政治标准、政策方针,以及对待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看法方面存在分歧,彼此间的矛盾似乎也日益严重[18]。哈萨克斯坦将出任欧安组织主席国,其中有什么作为,还有待观察。

  作者认为,无论是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还是欧盟的新中亚战略、“东方伙伴计划”,都是欧洲进军中亚的工具、意向和方案,但迄今为止,影响有限。

三、印度、日本的中亚战略动向

  印度和日本,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大国和世界经济发达大国,对中亚地区愈来愈重视。

  (一)印度

  印度是新疆周边的另一大国,又是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印度有学者表示“:伊朗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美国在阿富汗日益增加的军事存在引起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极大不安,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会要求增加成员国,以平衡北约和欧盟的力量,而新成员可以来自南亚,这样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组织,这是南亚国家的强烈愿望。”[19]

  随着印度国力增强, 在扩大其中亚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而对能源的需求,对中亚丰富的能源兴趣也日益浓厚。目前,印度已是军事大国,与其大张旗鼓地扩充军备相比,印度在中亚为营建军事基地悄悄努力。从 2003 年起,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附近修复基本废弃的艾尼军用机场,估计花了 177 万美元。2006 年中,有消息说,新德里即将在艾尼部署 l2 架米格战斗轰炸机——这标志印度第一个国外军事基地的建立。此时, 俄罗斯和印度外交官开始讨论扩大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可能性以及印度在这个组织内可能发挥 的作用。分析人士认为,莫斯科吸引印度显然是想方设法制约中国在中亚不断上升的影响。但是,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改变了原先的立场,向塔吉克斯坦施压,最终阻止印度在其艾尼基地部署军用飞机。这使印度在中亚追求的战略目标受挫。美国学者认为:“俄罗斯此举是对印度在战略上向美国倾斜感到不快。艾尼基地问题突出表明俄罗斯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外交循环:它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高压手段让昔日忠实的朋友顺从其经济和战略愿望。”[20]

  印度在大国关系中一向与俄罗斯最亲近。近些年来, 中印关系也有较大改善。俄罗斯前总理早在1998 年曾设想过“俄印中三角”,被称作“普里马科夫三角”。2005 年 6 月 25 日,中印俄三国外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虽是商讨避免能源争夺的非正式磋商,但也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日本学者提出:“当普里马科夫提出‘俄印中三角’构想时,人们还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如今,中俄印三国已开始联手合作,国际局势发展已经使中印俄战略三角具备现实基础”[21]。然而,美国也在拉拢印度,美国与印度的核协议,在孟加拉湾举行美日澳印新五国军演,似乎显示出美印接近和俄印趋冷的迹象。俄罗斯一观察家撰文说:俄罗斯认为印度是理想的盟友,但印度已经不这样看待俄罗斯。其实,上述所发生的事只能说明大国关系和中亚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化。

  作者认为,所谓的“中印俄三角”有冷战思维的嫌疑,并不现实,也不合世界潮流,但积极推动中俄、中印关系的发展,既符合三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共同愿望,也符合中亚各国人民的利益。

  (二)日本

  日本曾经对中亚几乎一无所知, 中亚国家独立后,虽然很快地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几乎没有什么实际联系。1997 年日本外务省开始对中亚的地缘政治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发表了“欧亚大陆外交”新战略,并以 此为指导制定针对中亚和高加索八国的“丝绸之路地区外交计划”。然而,日本真正启动中亚外交还是2004 年开始的外交部长级的“日本+中亚对话”,日本外相也是在与中亚国家建交 12 年后完成的首次初访。2006 年 8 月小泉纯一郎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这也是日本首相首次出访中亚。2008 年 6 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对日本进行回访。日本实施中亚战略的缘起:一是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二是争夺中亚能源份额以满足能源战略的需求;三是配合美国,平衡上海合作组织以抑制中国和俄罗斯。日本中亚战略实施的核心手段是“官方发展援助”(oda)。oda实质是一种政治手段,一笔感情投资,目的是提高日本的国际形象,为日本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亚国家自独立以来接受的外国援助上日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时,日本是其最大的援助国,援助额占到一半以上。至 2004 年止, 日本累积向中亚提供了2800 亿日元援助[22]。

  日本在中亚的活动开始为外界认真关注。特别是 2007 年,前日本驻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大使河东哲夫提出构想:即建立一个类似欧安组织,或仿效东盟的“泛亚洲组织”。他建议,该组织可以将“日本—中亚对话”、上海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地区安全组织整合在一起。俄罗斯学者对此的评价是:“‘日本—中亚对话’有与上海合作组织分庭抗礼的企图。东京打算取代在俄罗斯庇护和控制下的中亚安全组织。其优势在于,与因支持‘橙色革命’而形象略有受损的美国不同,日本在中亚拥有更多机会。首先,日本具备无限的财政资源;其次,日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能跻身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之列,它展现出的影响力无可争议;第三,日本人对人权问题的态度不像欧洲人和美国人那样敏感;最后,也是主要的一点:较之俄罗斯或美国,日本在中亚政治家眼中更适合制衡中国。”[23]

  然而,日本方面一般还是比较低调。日本学者强调的是:“日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没有野心,但却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应该成为中亚的‘平衡者’而不是‘角逐者’”[24]“,如果上合组织与西方之间建立对话,日本可以在这方面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因为日本在中亚的存在‘不带任何色彩’。它与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保持着‘全面良好的关系’,与俄罗斯及中国实现了‘战略和解’,与美国建立了‘联盟’,此外它扮演着面对西方的‘通往亚洲的门户’的角色。日本作为美国可以信赖的‘盟国’,应该说服美国更积 极地支持上海合作组织,从而共同重塑欧亚地区的安全局势”[25]。

  作者认为,日本参与中亚“博弈”,虽然比较低调,但借助于“官方发展援助”(oda),还是能取得一定影响。

四、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

  国际组织对新疆周边地区影响,莫过于上海合作组织和独联体及其有关的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 2001 年,迄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成员国在安全、经贸、文化、军事、司法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相继展开,并不断得到加强。2001 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一步加强了以打击本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为中心的反恐合作。在经贸合作方面,已经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和落实该纲要的措施计划,成立了质检、海关、电子商务、投资促进、交通运输、能源、电信 7 个专业工作组,负责研究和协调相关领域合作。从 2004 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同年 6 月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上,蒙古国获得观察员地位。2005 年7 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上海合作组织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

  上海合作组织每年都分别举行一次国家首脑和总理的峰会。2009 年 6 月,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首脑峰会特别安排“金砖四国”[26]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就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金砖四国”对话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交换看法,意义重大。另外,此次峰会还决定给予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地位,正式启动对话伙伴机制。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伊克拉姆·阿德尔别科夫就此评说,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已实现质的升级。

  此次峰会上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叶卡捷琳堡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将拨款 100 亿美元用于维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金融稳定,减少世界金融危机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国政府的这一大手笔,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反危机努力做出重大贡献,受到高度好评。

  2009 年 10 月 14 日上海合作组织总理峰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地区性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本组织经济和人文领域务实合作,贯彻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峰会共识,对于促进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在世界上引起越来越广泛兴趣。不仅该组织成员国拥有的人口、土地面积、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潜力,而且所有这些物质因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一贯坚持维护本国利益的外交方针的明确意图相契合,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最有声望的国际组织。

  当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内部,关于组织发展前景及其具体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形式存在着相当纷杂的观点与意见。哈萨克斯坦资深专家瑟罗耶日金指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来说,典型的问题是不确定性、多重立场不明确以及对共同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该组织暂时还停留于纸面。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众口一词。其中,最重要的是中俄之间经常出现认识上的差异。

  俄罗斯方面有种倾向性的意见是,将上海合作组织引向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尤里·索洛佐博夫就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最佳发展道路[27]。

  许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在内,则认为,上海合作组织由构建一种安全机制起步的,但它的发展扩展到经济和文化领域就更有坚实的基础。对此,一些俄罗斯学者并不以为然。в.в. 米赫耶夫就认为:“在经济领域,最为重要的是,避免提出那些看起来很时髦,但却不具有操作性的一体化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一体化合作问题在于,除中国之外,该组织的成员国均是独联体国家。因此,一方面,宣布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的思想, 是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重复;另一方面,这意味着号召独联体国家与中国实行经济一体化, 而这个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实现的。”[28]还有人认为:“越来越明显的是,主要的政治和经济好处都被中方获得,中国没费太大气力就得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地区安全体系平台”[29]。事实上,上海合作组织本身就是中俄密切合作的重要平台。俄罗斯学者也说“:俄中在上海合作组织相互支撑,这样第三个对手——美国就无法介入。因为这种平衡对两国都有好处:使俄罗斯在与西方的争执中有强大的‘支撑’;使中国有独一无二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30]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是独联体和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近年, 俄罗斯军政要员一直在讨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31], 甚至鼓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各成员国军方对这一进程的参与, 建立军事联盟的必要性是存在的”[32]。俄罗斯将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当做手中王牌,其作用在于:“俄罗斯不仅是在向西方示威,它同样借此告诉中国,它正努力将中亚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在上海合作组织中,莫斯科和北京的领导地位旗鼓相当。但北京并无类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组织”[33],但另有分析人士担心,尽管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与独联体国家身份交叉,让效率低下的独联体真正运转起来,可能迫使许多国家彻底背离莫斯科,寻求西方或中国作为保护人[34]。

  独联体向来被俄罗斯视为特殊利益地区,是俄外交的优先方向,但独联体成立以来,就处于“独”与“联”两种力量的角力。由于独联体效率低下、凝聚力差,成员国间貌合神离,被“唱衰”之音不断。先是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和乌兹别克斯坦 5 国另起炉灶,成立了“古阿姆”集团。“颜色革命”后,2005 年 8 月,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又发起成立“民主选择共同体”,公开地在独联体内搞分裂。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原本对独联体若即若离,然而,他却于 2009 年 6 月在独联体圣彼得堡非正式峰会上提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一个机构。乌兹别克斯坦的专家独立专家卡米尔·艾哈迈多夫更进一步说明:“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再联手上海合作组织——这将形成一个能真正与北约和欧盟抗衡的强大联盟。”[35]但是,独联体实在不景气。2009 年 7 月 18 日,独联体国家领导人原计划在俄罗斯举行非正式峰会,然而这一天却只邀请到独联体其他四国首脑在莫斯科观看“俄罗斯总统赛马锦标赛”。与 2009 年 2 月莫斯科独联体 国家元首非正式会议 12 国聚首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尽管如此,独联体不会消亡,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瑟罗耶什金认为,“因为它至少为独联体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会面和磋商的平台”。分析人士指出,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一些独联体国家奉行的“东张西望”的外交政策在未来仍将继续。

  上海合作组织首先是从共同安全的考虑建立起来的,但仅有安全合作就如金鸡独立,是站不稳的,因此,中国方面近年一直在推进经济合作,那就是要两只脚站住,而加上文化方面的合作,以政治、经济、文化三角支撑,就是最稳定的。至于这三方面 孰重孰经,则因时因地,不可一概而论。

  因此,作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前进的道路也不是一条坦途。其中,妥善处理好中俄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等组织的关系,至关重要。

五、能源“博弈”

  丰富的能源是中亚地区多方“博弈”的核心内容之一。能源与地缘政治这种由来已久的相互依存性始于 19 世纪末期。美国几乎所有战略决定都是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的需要。冷战结束后能源与地缘政治的相互关系进入新阶段。在 1993 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对地缘政治作为实现能源安全手段的兴趣趋于浓厚。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的“能源领 域”开始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借助能源政策成功抵御美国和西方环绕俄罗斯建立“防疫线”的战略[36]。

  与中东波斯湾地区不同的是,中亚地区是个不临海的内陆腹地,因此,这里的能源“博弈”中,油气田的开发是一个问题,油气管道的建设又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这一片土地属于原苏联的一部分,它通往外界的管道都是向北通向俄罗斯的。俄罗斯本身就是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汲取中亚的油气并非本国需求,而是转手出售给欧洲。借助垄断,俄罗斯可以从中亚以低于市场价购入油气的同时以市场价转手欧洲。从自身利益出发,中亚油气产国哈萨克斯 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理所当然地希望打破俄罗斯一家垄断谋求油气出口多元化。而油气管道铺建的多方向,就是油气出口多元化的关键。欧洲对进口能源有巨大依赖,在 2008 年初俄罗斯、乌克兰“斗气”的刺激下,希望找出一条绕过俄罗斯直接进口中亚油气的管道线路。经济腾飞的中国和印度都是油气消费大国,对附近的中亚油气需求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中亚未来的油气管道就有东向、西向和南向的多方考虑和选择。

  美国要大量进口油气,虽并不一定要从远在天边的中亚进口,也要尽力掌控这里油气管道的走 向。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在不通过伊朗方向的前提下,美国全力支持中亚油气管道的西去和南下。

  西去:主要是 2005 年完成的“巴—杰”石油管道[37]和拟议中的“纳布科”(nabucco)天然气管道[38]。

  南下:有通过伊朗和阿富汗两个选择,通过伊朗是美国和西方所不能容忍的,而因战乱阿富汗方向至少近期是不现实的。

  东进:通向中国新疆入境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39]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作者认为,土库曼斯坦经新疆进入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开通,将改变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在能源上的“博弈”才刚刚开始[40]。

六“、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如前所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个是疆域辽阔的地区大国,一个是人烟密集的地区人口大国。在世界上近二百个国家中并不特别起眼,但在中亚其他的小兄弟面前自我感觉就不一样。

  (一)哈萨克斯坦

  它的面积约 272 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可列第九位,可人口仅 1500 万,也就是疆域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 27 倍,人口仅是江苏省的六分之一,称不上大国。刚建国的头十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逐年下滑,进入 21 世纪,凭借着拥有丰富宝贵的资源和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及由此而来的源源不断的石 油美元,经济强劲起飞,至 2008 年人均 gdp 达到七八千美元,其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余所有中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乌克兰。综合竞争力上升至第 64 位,2006 年的总统咨文中提出未来十年内哈萨克斯坦进入世界前五十名最具竞争力国家行列的发展战略,它的宏伟计划是在 2025 年打进世界 20 强。上述计划可能有点浮夸,但无论如何,哈萨克斯坦无疑已为中亚的首富,其国民的信心倍增,甚至于牛气十足。

  哈萨克斯坦的“大国”心态多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强有力的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他年近七十岁,当选并连任总统 18 年,如果从就任苏联哈萨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计算,近 20 年,但他还未考虑接班人问题,或者说根本不想考虑这一问题。2007 年 5月 18 日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授权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可不受次数限制地连任总统职务,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那就是终身总统。哈萨克斯坦议会联合委员会主席茹马巴耶夫对此解释说,这是考虑到纳扎尔巴耶夫作为国家缔造者发挥的历史作用,并基于完成国家政治、经济改革事业的需要。

  前些年,哈萨克斯坦就兴味盎然地操办“亚信”和世界宗教大会,俨然一副世界大国的领袖模样。2007 年,哈萨克斯坦代表博拉特·努尔加利耶夫和泰尔·曼苏罗夫分别出任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新任秘书长。这不仅仅是具有象征意义,而是相关成员国对哈萨克斯坦的一种承认。

  2007 年 4 月 10 日纳扎尔巴耶夫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建议所有“斯坦”国家联合起来,结成一个像欧盟一样的国家联盟——“中亚联盟”,自任盟主之意已不大掩饰。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支持纳扎尔巴耶夫的这个建议:如果吉哈两国准备现在组织这个联盟,那就必须做而不必再等待。实际上,中亚其他国家连理都不想理这个建议。2008 年,哈萨克斯坦驻俄大使阿·贾克瑟别科夫在莫斯科举行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规划:走向欧洲》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番极其耸人听闻的讲话。他说“:我们希望未来能加入欧盟,但不是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那种方式,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一个自给自足的地区加入欧盟。”此外,贾克瑟别科夫还表示,在哈萨克斯坦加入欧盟后,欧盟完全有可能改名为“欧亚联盟”。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建都 10周年庆典前夕,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欧安组织议会大会例行会议的开幕式上说:“未来我们可以以欧盟为范例建立欧亚联盟。阿斯塔纳市是欧亚次大陆 的地理中心。因此,我建议把未来欧亚联盟的首都就设在阿斯塔纳”[41]。2010 年哈萨克斯坦将出任欧安组织主席国。对哈萨克斯坦来说,担任这个职位也许能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声望——要求在中亚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学者评论道:“也许,纳扎尔巴耶夫无法容忍历史所赋予他的角色,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地位,不管怎么说,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政治角度,都根本轮不上哈萨克斯坦来充当哪怕亚洲地区的领袖。实质上,这不过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想法。”[42]此话说得有些尖刻,但也是实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哈萨克斯坦深受重创,得到中国的 100 亿美元贷款,才松了一口气。2009 年 l0 月 6 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出访,留下的是 6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表现出欧洲对哈萨克斯坦的重视。

  (二)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另一大国, 与哈萨克斯坦不同的是,它的领土疆域并不大,但人口众多,占中亚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地处中亚的中心位置,历史文化极其悠久,原先的工业基础较好。乌兹别克斯坦政治封闭,经济发展也较保守。乌兹别克斯坦外交上也比较孤立,它缺席所有一体化重要活动。包括退出欧亚经济共同体,拒绝或降低与会代表级别参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 的会议,在“古阿姆”和欧亚经济共同体问题上,曾反复退出又重新加入。国际社会把乌兹别克斯坦看作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谁都无法预言“这只猫”最近要去哪里。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去年卡里莫夫展现了其固执性格,他在阿斯塔纳毫不顾及东道主纳扎尔巴耶夫的面子,说他关于建立中亚国家联盟的倡议“对乌兹别克斯坦是不可接受的”,成立欧亚水电财团的一切努力也因乌兹别克斯坦不可调和的立场而告吹。在水资源问题上它又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搞得很僵。分析家认为,现在,在针对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宣布退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拒绝参加外长和内务部长会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拒绝参加阿富汗国际会议和反恐演习)都采取了强硬行动后,剩下的只能是塔什干对独联体的蔑视行为了[43]。总的说来,乌兹别克斯坦过去还可以,但现在已不能同哈萨克斯坦在中亚争“老大”地位了。

  目前,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它们的最高领导人都已年迈,而且都看不出他们百年后的接班人顺序,或者二三年,或者六七年,这种事总要发生,彼时这两个中亚大国将会如何,谁也不清楚,而其后对中亚地缘政治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七、水资源纠纷和粮食危机

  专家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气候变暖、干旱问题加重,水资源长期短缺而导致的战争与内部纷争变得一触即发[44]。2009 年 1 月 26 日公布的一份权威报告说,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果断行动,解决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的影响, 世界将面临“粮食危机的巨大风险”[45]。中亚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恶化。例如,2008 年流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托古尔区水库的水流量比起 2006 年减少 7.5 亿立方米,流量减少了 25%-30%,水电站不供电的一天即将到来。塔吉克斯坦综合水利发电站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在 2007 年到 2008 年间,中亚地区最大的努列克水库水电站(装机容量为 300 万千瓦)。水位已经低于警戒线。河水水量和水电站水取决于天山、帕米尔—阿拉尔和帕米尔冰川的冰融量,而冰融量又跟气候变暖关系紧密。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和纳伦监测站的观察数据和气象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研究结果显示,在 68 年间气温上升了 0.55 度,而夏季气温增加更猛烈,增加了 0.8 度,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更加紧张。 50 年来,咸海水域的面积减少 3/4,蓄水量下降了 9/10,矿物化程度上升了 9倍,这个原有 6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亚最大的湖泊将眼睁睁地消失。

  现在这一问题已开始引起相关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引起广泛的争执。2008 年 10 月初,阿拉木图举行的第二次电力、水利和农业部长会议上,中亚国家间就水资源、电力资源利用一类区域问题的争论,发展到了一个难以调和的地步。2008 年 10月 10 日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比什凯克峰会后,又召开了第三届中亚峰会。峰会上,各国自苏联解体以来多年首次在水资源课题上达成一致。然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随后宣布退出欧亚经济共同体,媒体分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乌兹别克斯坦在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资格问题不能促进解决这一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因为塔什干没有这个愿望[46]。2009 年 4 月 28 日在阿拉木图举行了拯救咸海国际基金会成员国峰会,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会上发表讲话说:首先应当想到,不要使协议和争论政治化,不要制造某种条件使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搁置在一边,而去解决与这一地区的战略和地缘政治利益有关的什么问题[47]。

  中亚地区本就是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就是个固有的问题,此外它还主要受制于地理因素和人口产业因素。

  地理因素。中亚自然地理结构大体为:北部草原地带(哈萨克大草原)和南部绿洲地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南缘)。草原地带虽有大片荒漠,但总的说来要湿润些,即使它的东部远离大洋,仍有来自中国新疆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滋润。南部则处于大陆腹地,可以说是极度干旱少雨,主要依赖于源于天山和帕米尔的锡尔河、阿姆河两条中亚的最大的内陆河。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处于大河上游,水源丰富;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缘,地处大河下游,水源匮乏。这种地理结构决定了上游两国与下游三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 平衡。

  人口产业结构。上游两国就是山地牧民,而下游三国原本是绿洲农夫, 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绿洲人烟密集,且为大量用水的产棉区。

  地理因素和人口产业结构又决定了中亚各国用水的不同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与石油天然气资源正好相反:上游两国水源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能源匮缺,为中亚穷国;而下游三国水源紧缺但石油天然气能源丰富,为中亚富国。各国独立以后各自为阵,上游国家为解决能源问题唯有筑坝建电站,为了冬季的水力发电在夏季蓄水,而在冬季大量放水发电。2007 年冬季特别寒冷,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发电取暖,将库存水几乎放尽;而来年春夏下游国家需灌溉时却无水可用。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委员会官员表示,每年夏季,该国都缺乏农业和饮用水,而每年冬季,该国却往往因洪水泛滥而遭受巨大灾害。

  中亚国家独立以前,水资源问题未能显现的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当时经济发展条件下水资源还未面临如此严重危机, 二是上下游问题可在统一的国家——苏联内部统筹安排。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的拉夫马特乌利纳表示:“在苏联时代,中央政府管制水资源的分配,相互协调水电和石油天然气资源。苏联解体后,这一体制崩溃,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开始显露。”他还说:“吉尔吉斯斯坦为了交换石油和天然气,不仅要像过去那样出售电力,还要出售水资源。”[48]在中亚,能够自由使用两大河流上游水资源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受其影响的下游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对立的格局。各国之间甚至还出现了小规模的武力冲突,取水问题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在民族分散杂居、领土问题悬而未决的条件下,这些冲突很容易变成国际冲突。乌兹别克斯坦索赫区胡什亚尔村和吉尔吉斯斯坦恰尔巴克及巴特肯区的居民就不止一次因水资源 分配问题发生冲突,而且不仅吉乌两国公民之间有冲突,同一村庄的人之间也有冲突[49]。中亚水资源问题的激化, 根本上是几十年来积累的深刻社会生态危机的反映, 根源在于该地区的自然与气候资源条件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以及不合理的经营发展模式。中亚地区水资源粗放使用的问题亟待解决。中亚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由于蒸发量大和水利设施运行低效,水资源损耗巨大。塔吉克斯坦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但实际利用率仅为 3%。即使在缺水国家,水的利用率也不高,哈萨克斯坦仅为 30.2%,乌兹别克斯坦为 76.4%。阿姆河和锡尔河水资源的年流失量超过其流量的 1/3。

  中亚各国都有一些供水设施年久失修,如塔吉克斯坦就有 30%的供水管道严重损坏,由于流经疏松沙地的运河设计不完善,大量水资源在输入过程中浪费。从吉尔吉斯斯坦向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输水的跨境渠道也因破损严重而使大量水资源白白流失[50]。只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并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切实克服水危机。不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正在经历金融风暴的中亚诸国而言,还是下一步的事情。

  眼下, 为避免国家间因水资源危机而产生的冲突,妥善处理跨国水资源的分配,迫在眉睫。有专家提出至少有如下方案可供参考:

  1. 下游国家可以向上游国家付钱,用于夏季排放冬天储存水。尽管上游国家争辩说,水应该是商品,但并不为下游国家所接受。

  2. 下游国家可在自己的领土上建造平原水库,以调节水量。这种水库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了(如乌兹别克斯坦的水库、土库曼斯坦的“金世纪湖”、哈萨克斯坦的科克萨赖水库)。问题是,它们的效率不高,成本更高,由于蒸发和渗流浪费了大量水资源。

  3. 第三个方案是,沿同一条河或者形成“瀑布”的水系建造大坝和水库。这种做法可以把较高水库里放出来的水用作冬季发电,在较低的水库里进行载流和贮存用于夏季放水。

  上述方案中,最后一个也许是最可行的,实际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种向下游国家提供适当保证的机制,从而为这个至关重要地区的合作创建哪怕是最低限度的信任,但目前这种信任并非普遍存在[51]。

  目前,为形成这种机制的各种努力正在进行当中,包括欧亚经济共同体 2006 年成立的高层集团,目标是制定一项战略来有效利用中亚的水资源和能源。上海合作组织在 2007 年首脑峰会上,一致同意成立“能源俱乐部”。有专家认为,水资源问题基本上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多数国家最有可能携手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考虑到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利益,那水资源问题几乎是最主要的联合因素了,它要求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付出努力[52]。目前看来,中亚国家携手共同对付水资源危机,还未见到实际成果,但还不是没有一点希望[53]。

  中国与中亚国家,主要是与哈萨克斯坦存在着水资源争端。如果说,中亚地区是干旱地区,那么我国新疆则是极度干旱地区,据有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额尔齐斯河上游和伊犁河中段的阿勒泰、伊犁地区,并出于发展新疆经济的需要,伊犁河的开发问题已提上工作日程。但是伊犁河为 u 字型两头在外,地跨中哈的国际河流。哈萨克斯坦对我国开发伊犁河疑虑很大,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次上与我国交涉,甚至还提出无理要求。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友好协商解决。

  水资源危机还可引发粮食危机。2008 年粮价上涨对中亚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贫穷的国家、缺少油气资源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处境尤为艰难。塔吉克斯坦目前有 50 万人无法保证每天的最低粮食消费。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该国3/4 的居民生活在农村地区。而 60%以上的粮食是从国外进口。该国只有蔬菜和水果能够自给自足,内奶制品只是部分自给。同时,其产品的质量常常不如进口产品,价格却比进口产品高。在大部分国民的饮食结构中。吉尔吉斯斯坦 95%地区为山区,2007 年,价格行情的变化致使吉尔吉斯斯坦农场主开始放弃种植棉花和小麦,而改种水稻。后者的种植成本更高,并需要更多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小麦播种量的减少使形势雪上加霜。根据 2007 年的数据,贾拉勒阿巴德州只能满足 30%的小麦需求,而且由于价格差异,其中一部分还是邻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农场主供应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食品价格从 2007 年 8 月起上涨了两到三倍。结果,大部分国民不得不削减开支,少吃肉类[54]。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中亚各国目前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虽然粮食危机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的粮食问题仍不容乐观。2009 年下半年,受粮食歉收、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小麦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亚一些国家的面包和其它所有食品的价格出现猛涨。吉尔吉斯斯坦受影响最为严重。该国面包不足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尽管政府下令动用国家储备来稳定面粉和面包制品的价格,但是价格还是没有回落。仅这一个原因就使吉国内 500 万居民中的 45 万人沦落到贫困线以下。吉尔吉斯斯坦分析人士预测国家将会“发生大的政治动荡”,甚至导致政府辞职或者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乌、塔、土三国食品价格高涨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为此,有专家们担心,中亚地区的食品危机有可能转变为政治危机[55]。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 2009 年 9 月访问塔吉克斯坦时表示,“中亚所面临的粮食问题缘于气候变化和地区一体化水平不高,而哈萨克斯坦能够保障所有中亚国家的小麦需求”[56]。然而,哈萨克斯坦宣布按照世界价格向邻国出售小麦(此前都是按照优惠价格出售)则成为中亚其它国家粮食 危机的催化剂。一旦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人民生活水平将急剧下降,被迫向俄罗斯移民的人数也将剧增。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早在苏联时期就已产生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类型,使国家难以向现代经济过渡,实现农业集约化,在这种情况下,水资源危机正在推动粮食危机[57]。

八、毒品问题:愈演愈烈

  世界著名毒区“金新月”(golden crescent)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带,因型如月牙而得名。“金新月”其核心地带在阿富汗,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这里的毒品产量急剧增长。据 2009 年联合国禁毒署的报告称达到全球产量的 92%,阿富汗每年“出口”900 吨鸦片和 375 吨海洛因。目前看来,毒品种植主要集中在阿富汗,但毒品种植区域形成与扩散的根源还在于混乱与贫穷。阿富汗毒品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阿富汗毒品问题是其“战争经济”的产物。抵抗苏联的“圣战”(1979-1989 年)、军阀之间的内战(1992-1996 年)、塔利班政权(1996-2001 年)和美国与北约部队占领(2001-今天),毒品生产和交易成为阿富汗“战争经济”的核心部分。

  第二,阿富汗经济严重依赖毒品收入。阿富汗gdp 中约 60%都来源于毒品产销相关环节, 达 28亿美元,从业人员占阿富汗总人口的 10%以上[58]。

  第三,安全环境的恶化与罂粟种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种植鸦片省份与非种植鸦片省份之间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分界线。

  第四,存储毒品是塔利班和反政府武装分子手中的一张王牌。

  有大量证据显示,塔利班及一些反政府武装分子手中持有主要的存储毒品,他们希望阿富汗毒品产量降低,然后他们手中的存储毒品就会升值,进而为他们带来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以便补充其战争所需资金。毒品输出线路多变,合作拦截非常困难。阿富汗毒品的传统贩运路线是“西部路线”和“南部路线”,随着巴基斯坦和伊朗加强禁毒行动,毒贩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经过中亚地区的“北方路线”。经巴基斯坦、中亚和俄罗斯,分成两路,一部分经印度和中国、蒙古到达亚太地区,另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经俄罗斯抵达北欧、中欧、西欧,然后被转运到南、北美洲。从技术上看,鸦片种植地点和输出线路的变化都相当容易,因此也很迅速。一旦某条输出线路受到重点打击,走私贩就会迅速调整路线。

  关于经中亚贩运的毒品占阿富汗毒品总产量的比例,各方报道的数据不一。据 unodc 报道,2008 年 25%的阿富汗海洛因(约 100 吨)流向中亚地区[59];美国安全和政策发展机构(institute for secu-rity &development policy)公布的数据为 1/3(即33%,约 121 吨)[60];而俄罗斯认为现在有一半以上的阿富汗毒品都是经过中亚各国运往俄罗斯和欧洲的。

  此外,毒品问题还引发了阿富汗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阿富汗的各级政府中都存在涉及毒品腐败的问题。几十年的战争以及经济的混乱状况已经严重腐蚀了阿富汗的各项制度。非正式的制度已经变成解决问题的正常程序。在这种背景下,毒品贿赂不断滋生。由于阿富汗腐败严重、法治不力、边境失控致使阿富汗国内执法部门截获的毒品量只占贸易总量的 2%。

  由于阿富汗毒品大量涌进中亚国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毒品问题已经对中亚国家重大威胁:

  第一, 毒品犯罪助长了中亚“三股势力”。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死灰复燃”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社会混乱与贫穷→毒品种植→毒资→塔利班的壮大→社会更加混乱与贫穷,恐怖主义组织正在利用全球市场经济体系支撑下的毒品市场与国际反恐联盟打持久战。近年来在中亚地区甚嚣尘上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扎布特以及“东突”组织都已深深地卷入了该地区的毒品贩运活动[61]。

  第二,毒品犯罪助长了腐败。惩治腐败是中亚国家禁毒成败的关键。

  第三, 毒品犯罪破坏了经济发展:1.冲击了区域内金融业的发展;2.导致中亚部分地区的经济畸形发展;3.恶化了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4.给中亚地区部分国家带来财政上的困难。

  第四,毒品犯罪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中亚五国官方公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共计约 1.2 万人。由毒品问题而衍生出的谋杀、强奸、卖淫、盗窃、抢劫、暴力等诸多诸多社会问题在中亚日趋严重。在中亚五国中,毒品对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状况又各不相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可以明显感受到毒品犯罪的严重危害,事实上在这两个国家,毒品贩运和交易已经明显地造成“国家的犯罪化”[62]。

  中亚是阿富汗毒品运往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等国家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将中国、俄罗斯以及欧洲等国的前体化学品运往阿富汗的重要通道。2009年 12 月 28 日中国处决的一名英国国籍的阿克毛·谢赫, 就是从塔吉克斯坦偷运大量海洛英进乌鲁木齐口岸的大毒贩[63]。

  作者认为,“金新月”地区的毒品犯罪问题已到了极端严重程度,不仅对中亚地区,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九、边界争端和跨界民族问题:中亚安全的隐患

  中亚国家间存在着边界争端和跨界民族问题,目前,这些问题虽未激化,但它存在本身就是地区安全的隐患。

  (一)边界问题

  中国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边界是原中苏边界的西段。苏联解体后,这段边界争端的谈判由中苏的“一对一”,变成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一对四”。俄、哈、吉、塔和中国五国就边界划分问题举行了多边谈判并签署了划界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在这一多边谈判过程建立了“上海五国”首脑会晤机制,2001 年,在“上海五国”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相比之下,中亚国家间的边界争端虽不曾激化,但也相当麻烦。如前所述,现在中亚国家间的“国界”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苏联政权确定的加盟共和国行政区界。划界的原则是“民族原则”,即按民族的实际分布来划界,但民族的分布从来不可能有条清晰明确的界线,划界过程的长官随意性和民族分布的变异性,最终非但不能创造出一条明晰的民族边界线,而且人为地将“边界”地区搞得支离破碎。当这种“行政区界”随着苏联解体后成为各主权国家的“国界”,就大有问题了:一是争议地段很多,仅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就有 700 个争议地段[64];二是难有自然标识,最严重的地段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分割的费尔干纳谷地。费尔干纳谷地不仅错综复杂,还出现了若干小块“飞地”,乌兹别克斯坦的索赫(сох)、沙希马尔丹 (шахимардан),塔吉克斯坦的沃鲁赫(ворух),镶嵌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巴特肯(баткен)州。吉尔吉斯斯坦由巴特肯到奥什、比什凯克,还得不断穿越乌兹别克斯坦的地面。费尔干纳谷地从来就是宗教氛围最浓郁的地方,历史上又是“巴斯马奇”土匪频繁活动之地,20 世纪 90 年代又成为极端势力、恐怖组织活动的地方。三国如何在这边境复杂地带联合打击跨国犯罪,凭空多出许多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在自己边境线上埋设地雷,地面又无明显标识,炸伤无辜百姓之事时有发生,又凭空出现严重争端。

图3 费尔干纳谷地的“飞地”

  近年,中亚各国开始启动边界划界工作。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两阶段划定长达 2351公里的边界。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 1270 公里长的共同边界中,已有 654 公里得到标定。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1 500 公里长的边界划定,只有大约 15%的地段没有得到划定。目前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划界工作已接近尾声[65]。

  (二)中亚的跨界民族问题

  跨界民族问题与领土纠纷是交织在一起的。独立后的中亚五国正在为解决了划界问题努力,但划界让各方都十分满意,是不可能的。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其它民族的人民在这一地区世世代代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建立过一些汗国、土邦,一些汗国消亡了,一些汗国崛起了,历史的“边界”在不断变动中。如果仅仅根据各种历史记载来重新确认目前的国界,只能激化国家间的矛盾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俄罗斯记者爆料: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 2009 年 12 月 8 日会见记者时发誓要从乌兹别克斯坦索回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城,并透露,曾两次为此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动手打起来”。塔吉克斯坦网络媒体指责俄罗斯记者造谣,其目的是在塔乌之间“挑起事端”。但塔吉克斯坦官方既没有辟谣, 也没对俄罗斯记者采取行动[66]。

  中亚五国,分别是以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五大主体民族建立的“民族国家”,但实际上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内的其它主要民族都是互为跨国的民族。其占前三位的民族比例如下: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人 53%
俄罗斯
乌克兰人 4%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人80%
俄罗斯人
塔吉克人 5%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人67%
乌兹别克人
俄罗斯人11%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人 65%
乌兹别克人
俄罗斯人 4%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人 85%
乌兹别克人
俄罗斯人 4%

  中亚最主要的跨界民族是俄罗斯人。俄罗斯人问题在中亚国家独立伊始是个大问题,当初有相当数量的俄罗斯人回到俄罗斯,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起码当时的中亚失去了相当多的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也造成这些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不和谐。后来,中亚国家不同程度地调整政策,鼓励民族和解,目前,这一问题已不大突出[67]。

  (三)新疆的跨界民族问题

  中国新疆地区与中亚的边界问题基本解决,但跨界民族问题将始终存在。跨界民族的形成,大体有如下两种情况:

  1.近代国家国界的划分,将民族传统居地划开的结果:跨界民族

  2. 移民,特别是近现代的移民,也可以形成“跨界民族”

  对新疆的“跨界民族”可不同角度、层次地来分析,应考虑几个因素:

  第一“,划界形成”和“移民形成”;

  第二,主体在境外和主体在境内;

  第三,境外有民族国家和境外无民族国家。

  新疆的跨界民族分层分类如下表:

 
划界形成
移民形成
境外有民族国家
境外无民族国
主体在境外
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吉尔吉斯)
俄罗斯 、乌孜别克 (乌兹别克)
塔塔尔(鞑靼)
主体在境内
蒙古
 
回(东干)、维吾尔

  实际上,新疆的主要的跨界民族是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三个民族。其中,最重要的是哈萨克族。首先,新疆的哈萨克族作为新疆第三大民族,人口达 150 万,同时它的主体还在境外;其次,境外有民族国家——哈萨克斯坦;再次,哈萨克斯坦承认其“国外的哈萨克人”“双重国籍”,它建国独立以来一直号召其“散居”在外的哈萨克人“回归”。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虽未对我国家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现实威胁,但新疆的跨界民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孰重孰轻的问题,安全隐患是切切实实的[68]。

十、结 论

  2008-2009 年,中亚五国局势相对平稳,而它的南部,即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局势急剧恶化,美俄的“大博弈”,欧洲、印度、日本不同程度的参与,还有地区国家间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小博弈”,以及大小“博弈”的相互交织,呈现出扑朔迷离、缤纷多彩的景观。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在 2009 年有突破,土库曼斯坦经新疆进入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开通,将改变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附记:吉尔吉斯斯坦政变的国内深层背景

  2010 年 4 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 ,虽来之突然 ,但实际上是国内深层政治斗争发展的必然。 2007 年,作者完成一项国家课题“新疆周边国家事态”,就“颜色革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治背景有过分析研判(潘志平:《新疆周边国家事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并不过时,兹录之如下。

  “颜色革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之中 。反对派上台后,代表南方势力的巴基耶夫与代表北方势力的库洛夫分享总统与总理职务,但新政府内部很快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议长捷克巴耶夫、外长奥同巴耶娃、总检察长别克纳扎罗夫先后失去权利沦为新的反对派,要求总统下台并实行宪法改革,比什凯克中心广场上示威游行此起彼伏。 2006年 12 月 19 日总理库洛夫突然率领政府集体辞职,对巴基耶夫施压,“宪政危机”愈发严峻。 “颜色革命”的最大“后遗症”是,整个国家失去了法制和秩序。 如吉尔吉斯斯坦的同行所说,我们更加民主自由了,什么都不怕,而是政府怕老百姓(爱米拉·诺科伊巴耶娃在“中西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国际论坛”上的发言,乌鲁木齐,2005 年 10 月 17 日)。 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可能还要继续动荡下去,在这里须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这是一个滞后的“部落社会”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停滞, 中亚现代民族的进程缓慢。十月革命前夕,中亚各民族间的界线还模糊得连学者都弄不大清楚。 直到 1924 年苏维埃政权才将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民族识别”出来。 可悲的是,吉尔吉斯族至今还没有完全达到自己民族整体的认同,它还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部落认同。 世人一般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南北分野,多从南北权利分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但深层次的是吉尔吉斯南北间有个部落裂断带,这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文 化上的断裂(潘志平、石岚:《民主与“革命”——“颜色革命”后的思考》 ,《新疆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2000 年南方的奥什被确定为第二首都,实际上体现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二元结构。 从 2002 年贾州骚乱到此次“三月事变”,都有南北分野的背景。

  其二,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霍夫曼 (stanley hoffman) 指出:“在这 10 年里,许多国家 ,特别是那些在非殖民化运动中诞生的国家,暴露出它们不过是‘虚式国家’(pseudostates)的本质。 它们不是缺乏稳定的政府机构,就是缺少内在的凝聚力或民族意识。 在这 10 年里,国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体制)的分裂与经济、文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即全球化之间的冲突。 ”(斯坦利·霍夫曼:《全球化的冲突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年,第 4 期)如果我们接受“虚式国家”的概念,那么吉尔吉斯斯坦可能正是这样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民族国家”,也从来没有为建立过自己的“民族国家”努力奋斗过。 1991 年,苏联解体后,这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方获得独立。 它的民族国家的构建本来就是一项较艰难的过程,经过这场“颜色革命”的冲 击,它如何走出国家破碎的阴影,目前还看不出有多少希望。

  其三,这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国家

  据吉尔吉斯斯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 6 月公布的统计资料,失业人口有 174 700 人。 反对派认为,实际数字要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这种情形在费尔干纳谷地尤为严重。 有关资料显示,1998 年有约 23%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下,这些人的人均月收入不足 5 美元。 2003 年吉尔吉斯斯坦人均 gdp不到 300 美元,人均月收入仅为 23.4 美元(艾莱提·托洪巴依:《 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及前景》(研究报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 2003 年青年项目)。 如此之低的收入水平决定了社会购买力也很难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老百姓面对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和失业率的不断攀升心中的不满加剧。 由于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以合法形式影响国家的政策抉择,极端伊斯兰运动开始在贫穷人口中获得信赖。 “颜色革命”后持续动乱,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其复苏的前景亦十分渺茫。

  其四,这是一个患了“民主病”的国家

  阿卡耶夫面对来势汹涌的“颜色革命”曾情绪激动地发问:为什么会是吉尔吉斯斯坦呢? 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排在西方民主改造的候选名单? 其实,这里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吉尔吉斯斯坦的“民主”环境为所谓的“革命”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 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只有 500 万人口的小国有着该地区最多数量的反对党、独立媒体和非政府组织。 据美国报刊披露: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推行的双边推动民主计划的规模是最大的。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这里有肥沃的土壤,而西方社会在这里撒下了一些种子。 我希望过去一周的事态发展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已的劳动果实。 ”(克雷格·史密斯:《西方铺就了吉尔吉斯斯坦“革命”道路》,《纽约时报》, 2005 年 3 月31 日) 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要旨是:“西化”,“再西化”。 这位被废黜的总统经过几个月的反思总算明白了两点:

  ——在吉尔吉斯斯坦 , 民主发展超越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因而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这最终引发社会爆炸。 我现在理解邓小平有多么英明,他一直在呼吁的恰恰是稳定,以便能够长期发展。 其他国家的总统多次对我说:“阿斯卡尔,你可跑到火车头前边去了! ”大概,他们说得对。

  ——“颜色革命”的手段只会在具有“松软的”民主土壤、有言论自由和相当强大的公民社会的那些国家才会起作用。在吉尔吉斯斯坦每千人中就有一个非政府组织。 一位荷兰人对我说:“总统先生,我们国家被称为郁金香国,你的国家应 当称作非政府组织国。 ”(《郁金香革命的牺牲者——阿卡耶夫》,《莫斯科共青团员报》,2005 年 7 月 4 日)因为不民主才有“民主化”的“颜色革命”,而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最民主”才被“民主化”的“颜色革命”击倒,这仿佛是个悖论。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痴迷西方鼓动的民主化运动,就患了严重的“民主病”,此病不除国无宁日。

  关于五年前的“颜色革命”,政界和学术界经常为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发生争论。 笔者认为,当年那场“颜色革命”内部因素很重要,如前文所指出的,但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视, 西方,主要是美国的背景是否定不了的。 而此次吉尔吉斯斯坦政变,看来基本上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西方没有掺和此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军警开枪,死了不少人,西方并没有难为巴基耶夫,那么多人权斗士似乎集体失言。 看样子,俄罗斯为巴基耶夫狼狈不堪而感到高兴,因为他在玛纳斯机场问题上让俄罗斯很不愉快。 外界也有说此次政变是俄罗斯阴谋的得逞,但目前来看,这还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推理。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外,巴基耶夫政权的贪腐家族统治到了极致,应是引起动乱的比较重要的因素。 巴基耶夫的贪腐家族统治,还不能认为是其个人现象,应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基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再加上一条:这是个贪腐家族统治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的前景比五年前还要糟糕。 当年,阿卡耶夫下台后,巴基耶夫与库洛夫两人分别代表南北两方争权,现在觊觎总统宝座的不下五人,他们之间只是在反巴基耶夫的这一目标暂时的联合,巴基耶夫走后,政变者如何取得合法性还是个大问题,这些人之间将会争权夺利,而此次主要是北方人造反,不满的南方人也不会息事宁人。 南北对峙,南北妥协、议和,或许南北战争,都有可能。 吉尔吉斯斯坦正在走向失败,这或许是个难以避免的趋势。

  注释:

  [1]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九:小博弈与玛纳斯机场(胡红萍)。

  [2]马夫隆·舒库尔佐达:《美国专家谈俄罗斯军事基地》,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2009- 08- 09。

  [3]阿尔乔姆·科布泽夫:《吉尔吉斯斯坦称乌兹别克斯坦为中亚罪恶之源》,[俄]报纸报网站,2009- 08- 05。

  [4]米哈伊尔·罗斯托夫斯基:《乌兹别克斯坦为何反对莫斯科》,莫斯科共青团员报,2009- 07- 12。

  [5]利昂·阿伦:《为何奥巴马首次对俄罗斯的提议注定失败?》,美国企业研究所网站,2009- 03- 10。

  [6]法里德·扎卡里亚:《回到现实——反导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美]新闻周刊,2009- 09- 28。

  [7]瓦季姆·马尔库申:《多种目标的决定》,[俄]红星,2009- 09- 19。

  [8]亚历克斯·罗德里格斯:《中亚与俄罗斯:不能承受对克里姆林宫说“不”字的国家》,[美]芝加哥论坛报,2009- 03- 15。

  [9]阿济兹·尼亚齐:《中亚丰厚的嫁妆》,[俄] 独立报,2007- 09- 24。

  [10]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42“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三:俄格冲突后俄罗斯中亚政策的调整(马媛)。

  [11]弗拉基米尔·穆欣:《五角大楼的中亚平台》,[俄] 独立报,2008- 12- 02。

  [12]托马斯·伦克:《欧盟—中亚关系的发展与形成中的欧盟对上海合作组织政策》“,形成中的中亚权力均衡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国际会议(华东师范大学·2009.09.28- 29)宣读论文。

  [13]m·k·巴德拉库马尔:《“新冷战”蓝图:美英重点拉拢巴基斯坦》,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7- 06- 28。

  [14]孙壮志:《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特殊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欧亚论坛“成中的中亚权力均衡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2009.09.28- 29)宣读论文。

  [15]纳蒂维达德·费尔南德斯·索拉:《欧盟战略中的中亚和南高加索》,[西班牙]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网站,2009- 05- 02。

  [16]阿列克谢·包辛:《伙伴关系取代睦邻关系》,[俄]专家周刊,2009- 03- 02。

  [17]米哈伊尔·济加里:《附属国家联合体——欧盟要建另一个独联体》,[俄]生意人报,2009- 05- 07。

  [18]潘志平:《新疆周边国家事态》,新疆人民出版,2009 年,第38 页。

  [19]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中亚地缘政治新形势与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1.20- 21。

  [20]斯蒂芬·布兰克:《俄印塔吉克斯坦基地之争表明莫斯科陷入恶性外交循环》,欧亚网站,2008- 01- 11。

  [21]石乡冈见:《日益形成的中印俄战略三角将给新大陆带来新变化》,[日]世界月刊,2005,(5)。

  [22]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五:日本的中亚战略新动向(李霞)。

  [23]金娜·马雷舍娃:《中亚成为地区政治焦点》,[俄]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7,(12) 。

  [24]河东哲夫:《从“欧亚”视点观察中亚形势》,[日]外交论坛月 刊,2009,(6)。

  [25]岩下明广:《上海合作组织与日本:共同致力于重塑欧亚共同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08- 01- 28。

  [26]“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 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27]尤里·索洛佐博夫:《世界跟着上合组织转》,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2009- 06- 01。

  [28]в.в.米赫耶夫:《如何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实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 罗斯学者论上海合作组织”会议,2007 年。

  [29]叶·布拉吉娜:《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竞争与合作之间》,[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7,(9- 10)。

  [30]阿列克谢·马斯洛夫:《上海合作组织的履头——俄罗斯和中国不仅共同反对单极世界,彼此也在争夺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力》,[俄]独立报,2007- 09- 24。

  [31]尤里·普鲁坚科:《博尔久扎:我们的军演应当震慑恐怖分子和毒贩,而非西方》,[俄]新消息报,2007- 09- 11。

  [32]瓦季姆·索洛维约夫,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上海条约取 代华沙条约——总参谋部推动为全球半数人口组建大型军事集团的设想》,[俄]独立报,2007- 08- 10。

  [33]阿列克谢·马拉申科:《中亚面临精英更替,恐难建成“普京斯坦”》,[俄]生意人报,2007- 10- 08。

  [34]亚历山大·加布耶夫:《俄罗斯将前苏联地区联合起来》,[俄]生意人报,2007- 10- 08。

  [35]维多利亚·潘菲洛娃:《塔什干向北约提出挑战——伊斯兰·卡里莫夫打算整合集安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独立报,2008- 06- 11。

  [36]安德烈·沃洛金:《能源和地缘政治》,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8- 08- 22。

  [37]“巴杰”石油管道,即由美国操作铺设的由阿塞拜疆巴库、经格鲁吉亚至土耳其的杰伊汉石油管线,全长 1767 公里,建设历时 10 年,耗资 30 多亿美元,于 2006 年 7 月 13 日正式开通启用。

  [38]纳布科(nabucco)天然气管道,欧盟 2007 年宣布将实施建设一条将里海天然气从阿塞拜疆、经过格鲁吉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最终达到匈牙利的管道线路,全长 3300 公里。

  [39]“中哈”石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至新疆阿拉山口入中国境内。其中,西段“阿特劳—肯吉亚克”和东段“阿塔苏—阿拉山口”2005 年前已竣工。中段“肯吉亚克—库库 姆科尔”已于 2009 年 10 月投入运营,全线即将贯通。年输送能力 1000 万吨,二期提高到 2000 万吨。

  [40]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十一: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耶斯尔)。

  [41]潘志平:《新疆周边国家事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2]谢尔盖·拉索夫:《哈萨克斯坦向欧盟迈进》,俄罗斯政治评论网,2009- 04- 27。

  [43]维克托·米哈伊洛夫:《乌兹别克斯坦的“原则性”举动——塔什干缺席所有重大的一体化活动》,[俄]独立军事评论周报,2009- 04- 24。

  [44]理查德·瓦克曼:《随着全球水资源的逐渐枯竭,水将变得和石油一样宝贵》,[英]观察家报网站,2007- 12- 09。

  [45]《世界面临“粮食危机”的风险》,[英] 金融时报,2009- 01- 26。

  [46]塔什曼别特·坎尼萨利耶夫:《论水问题和中亚一体化的关系》“,中亚地缘政治新形势与上海合作组织”国际会议(乌鲁木齐·2008.11.20)宣读论文。

  [47]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拯救咸海基金会成员国峰会”上的讲话,俄罗斯信息分析网站,2009- 05- 04[48]《中亚各国围绕水资源产生对立》,[日] 产经新闻,2008- 05- 12。

  [49]亚历山大·舒斯托夫:《中亚的水危机》,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8- 07- 13。

  [50]释冰:《浅析中亚水资源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1)。

  [51]约翰尼斯·林:《中亚的水能源链:长远的机遇与挑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08- 07- 01。

  [52]阿列克谢·马斯洛夫:《上海合作组织的巨头——俄罗斯和中国不仅共同反对单极世界,彼此也在争夺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力》,[俄]独立报,2007- 09- 24。

  [53]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十二:中亚的水资源问题(黄达远)。

  [54]亚历山大·舒斯托夫:《中亚的粮食危机》,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8- 06- 28。

  [55]俄新网 rusnews.cn 莫斯科 9 月 17 日电。

  [56]新华网阿拉木图 9 月 13 日电。

  [57]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十三:中亚的粮食安全问题(胡红萍)。

  [58]“the opium situation in afghanistan”,unodc, 29 august 2005,p.2, http: / / www. unodc. org/ pdf/ afghanistan 2005/ o-pium- afghanistan- 2005- 08- 26. pdf.

  [59]unodc,addiction,crim and insurgency the the transnational of afghan opium (excutive summary),october 2009,p11.

  [60]sébastien peyrouse:drug- trafficking in central asia. institute for security & development policy,no.8,september 23,2009.p1.

  [61]刘安平:《毒品问题与中亚安全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2007。

  [62]svante e. cornell, the narcotic treat in greater central asia,china and eurasia forum quarterly, volume 4, no.1, 2006,p.52- 55.

  [63]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四:阿富汗、巴基斯坦局势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文丰)和分报告之十四:阿富汗毒品问题以及中亚安全的影响(禹慧环)。

  [64]е.и. 萨夫罗诺娃:《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人文合作的前景及其对中亚地区稳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学者论上海合作组织会议”,2007 年。

  [65]米尔佐希德·拉希莫夫:《中亚的国界与安全问题》,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2009- 02- 24。

  [66]安德列·列兹奇科夫:《我和他打起来》,俄罗斯观点报,2009- 12- 10;亚历山大·舒斯托夫:《塔吉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冲突加剧》,俄罗斯战略文化网站,2009- 12- 27。

  [67]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十五:中亚五国的跨界民族与边界问题(阿达莱提)。

  [68]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 2008 年重大招标项目“颜色革命后的中亚与新疆稳定发展(08zb006)”分报告之十六:新疆跨界民族问题与边境安全(艾莱提)。

  [责任编辑:周普元]

present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2008-2009)

pan zhiping

(institute of central asian studies,xin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urumqi,xinjiang,830011)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le provide us an overview of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2008 - 2009. there are big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some small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india, japan, and others getting involved. the author mention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gas line in turkmenistan via xinjiang into china has changed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good exampl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2009.

  key words: central asia geopolitics;central asia strategy;energy resources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
"));
网站地图